研究生教育

2020年全日制机械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11      浏览:

全日制机械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085500            

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起源于1958年的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专业,2002年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森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入选校级培育学科。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新兴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机械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和设计学等学科,拥有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业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科研平台,坚持“立足浙江、服务农林”,紧密对接本省农林业对于装备制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强化丘陵山地农林生产装备、竹木产品设计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方向。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12人,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9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1项,其他各类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4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主持起草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出版各类专业教材以及专著10余部。近5年来,学位点与联塑(杭州)机械有限公司、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浙江易峰机械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农林装备、智能检测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和创新性复合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农林装备制造业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服务浙江省竹木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等特色,围绕现代农林产品设计、制造、检测和控制技术,新型材料和生物质能源技术,以及工业设计技术等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农林机械装备设计开发及智能控制技术、竹木材产品工程材料开发和应用、工业设计技术等研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林业装备现代化、智能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具备机械工程领域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工程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解决本领域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身体健康。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三、研究方向    

(一)机械设计与控制技术方向  

1.现代农林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展农林机械装备及其设计理论、农林业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的设计制造、竹木材加工机械装备设计制造、装备试验检测等研究。  

2.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展机械制造业数字化产品的建模技术、精密数控加工技术、CAD/CAM技术、数字化装配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协同制造技术、制造企业信息化技术等研究。  

3.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展机电系统智能控制及自动化、智能传感与测量技术、农林机器人控制技术、微机电系统设计与集成、智能控制技术和系统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等研究。  

(二)新型材料与工程技术方向  

开展现代木材干燥保护技术、木制品制造工艺技术、竹材工业化利用技术、竹木材产品工程材料技术开发等研究。  

(三)工业设计技术方向  

开展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工业产品制造工艺设计和工艺流程优化、传统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载入方法、工业设计鉴赏、工学设计美学等研究。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1.学习方式  

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2.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其中校内课程学习一般为1年,实践研究不少于6个月;弹性学制2-5年。  

3. 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要求所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含实践研究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原则上所修课程总学分不多于36学分。外国留学生修读课程及学分要求相同。同等学历或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要求通过课程考试,但不计学分。非学位课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础、特长共同商定。  

未修满规定学分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    

 

 

 

  六、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基本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在第二学期。在做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就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写出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及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中文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外文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动态及趋势、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进度安排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及经费概预算等方面也要做说明。  

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专业5位及以上的专家小组会上进行论证,确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以及要求修改的意见。如开题报告无法通过,须修改后再进行开题审核。连续3次未通过者,报研究生处,按规定取消学籍,终止培养。在通过开题论证的基础上,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学位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七、实践环节基本要求    

(一)实践训练  

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具体包括:①参与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实践过程,并结合实践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②参与导师课题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或独立从事在导师指导下经过选择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③研究生参加相关课程的辅助教学实践工作,包括讲授部分课程、批改作业等。

研究生在第二学期结束前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在申请答辩前2个月完成。学院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进行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践研究学分为6学分,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未参加实践环节或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包括做小型的学术报告、参与国内、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参与或组织学术讨论等。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5次及以上的学术报告会或文献讨论会,其中个人主讲1次以上。每次学术活动结束后,研究生需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活动总结,在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前,由学科或导师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计1学分。  

导师应尽可能为硕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实习、实验、调查、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提供与创造条件。  

八、中期考核基本要求    

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包括课程修读、开题报告与实践研究进展、社会实践能力等)和健康状况。由研究生部负责动员,学院负责成立本单位各学科专业中期考核小组进行评审,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考核小组向学院领导报告,经学院核实后,报研究生部审核,按国家规定,可终止培养。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一)规范性要求  

1.学位论文须结构合理、逻辑恰当,且具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声明、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3-5个)、引言、正文、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等部分。  

2.学位论文要求语言凝练、章节分明、编排规范,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3.学位论文中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都必须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的要求。具体格式参见《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登录硕士学位论文书写格式及印制规定》。  

(二)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林业和生态建设,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林装备与机械领域有关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应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建立适当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数据,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用于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年。   

3.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应做到思路清晰,理论正确,逻辑合理;论据引用正确,数据翔实,文献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论证充分,结论明确,论点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价值。       4.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5.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重复率不超过15%  

(三)学位论文预答辩  

1.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最后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  

2.硕士研究生应汇报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  

3.学位论文预答辩由专家小组进行评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给出最终评价结果。如果未通过预答辩,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环节。  

(四)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1.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时间。学位论文送审时间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第二个月,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  

2.答辩资格申请。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在修改完善后,方可进入论文送审环节。研究生向学院和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答辩资格申请。对达不到学位论文要求的,取消该次论文送审资格和论文答辩申请资格。  

3.论文答辩。通过答辩资格审查的学位论文,按规定进行专家评审。学位论文通过专家评审者,按专家合理意见修改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未能通过专家评审者,延期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还应根据评审和答辩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形成正式学位论文。  

(五)毕业与学位授予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践研究等环节,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申请机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以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登录为第一署名单位,取得以下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条件之一:

(1)发表学术论文 申请专业学位研究生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在学科制定的学术期刊目录(详见《全日制机械/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认定学术期刊目录(2020)》)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已录用待刊)。如发表论文的期刊未在制定目录上,须达到《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登录国内学术期刊与专业出版社分级名录(2018版)》中的B刊及以上;在自然科学类SCI收录的影响因子不低于5.0或二区及以上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申请学位时可视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仅限排名前二的学生);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未能正式发表学术论文,但可以提供SCI、EI等刊源的高水平论文投稿稿件及承诺,经学校组织专家组认定,进入学位授予审批程序,颁发学位证书。

(2)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三等奖及以上(有效排名),或厅局级科研奖三等奖级以上(排名前5);或国家或省审(认)定的新产品等(排名前5位);或制定国家标准(排名前5位)或地方(行业)标准(排名前3位);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权(排名前2位);或第一专利权人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或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或第一专利权人获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项(仅限工业设计方向)。

(3)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得到县(市、区)级及以上主要党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经答辩委员会专家认定。

(4)其他成果。由学科认定的其他高水平成果产出,或考取与学位水平相当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或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二等奖及以上,或获地(市)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的艺术、设计类等作品。

(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均为优秀,且答辩优秀者可以认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

 

  :实践训练实施方案     

(一)专业实践  

1.实践训练环节一般在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完成。  

2.导师也可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在校内外可开展实践训练的企事业实验室、农事训练场所进行科研或工程项目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案例模拟训练以及其他形式的实践训练。  

3.完成以上实践训练并考核合格的获得专业实践学分6学分。  

(二)实践活动  

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并获奖计6个学分,也可任选其中一项完成,计1个学分:  

1.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3天(含)以上并提交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合格。  

2.参加学校指定的省级一类、二类学科竞赛并获奖。  

3.担任学校研究生助教、助管岗位1学期(含)以上并考核优秀。  

4.担任校院两级研究生会干部(主席、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满一年并考核优秀。  

5.担任学校研究生社团干部(会长、副会长、部长)满一年并考核优秀、  

6.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职业素养提升系列活动3次(含)以上。  

(三)实践要求  

1.参加实践训练的研究生必须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填写《实践训练表》并进行实践训练答辩会。  

2.实践训练时间一般累计不少于6个月。  

3.学院组织相关学科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反馈意见等,评定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研究成果。经学院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4.校团委指导学院分团委对研究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取得相应学分。